耳順是幾歲(年齡稱謂雅詞:垂髫,幼儀,豆蔻,及笄,破瓜,弱冠,耄耋,期頤)
初歲:一歲的開始。
總角:古代幼兒把頭發紮成一對半角的小髻、稱總角。後人把“總角”代指兒童。陶潛《滎水》詩序:“總角問道、白首無成”。
垂髫: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,頭發下垂。後人以“垂髻”泛指兒童,一般7~9歲也就可以就學的年年齡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黃發垂髻,並怡然自樂”。以上“白首”、“黃發”均稱老人。
幼儀:10歲,也叫幼學。
豆蔻:13~14歲的少女,唐代杜牧《贈別》詩:“娉娉嫋嫋十三餘,豆蔻梢頭二月初”。後“豆蔻”喻十三、四歲的少女。
束發,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束成髻、盤在頭頂,後來就把“束發”代稱成童的年齡。
成童:古代稱男子達十五歲為“成童”。
及笄:15歲女子,謂女子十五歲成人,頭插簪子之意。
破瓜:古代文人把“瓜”字拆開,成為兩個“八”字。稱女子16歲(8+8)為破瓜,也稱64歲(8×8)為破瓜。
弱冠:男子二十歲成年而加冠之意。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年禮,束發戴冠,表示已成年。因此,二十歲也稱冠年。
而立:30歲。《論語·為政》子日:“吾十有五而誌於學,三十而立”。後稱三十歲為“而立”之年。應有所成就,進入壯壽。
不惑:40歲。《論語ⷧ:“四十而不感”,意即人到四十歲遇事能辨是非,已不再疑感。後人稱之“不感”之年,亦稱四句,強壽。
天命:50歲。《論語・為政入: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後人稱之為“天命之年”。《禮記・曲禮上》“五十曰艾”。五十歲亦稱艾壽或艾年。還可稱五
旬、五秩、杖家。
耳順:60歲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六十十而耳順”,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。《禮記·出劄上》:六十曰耆,指使”,六十歲亦稱耆壽,下壽。60歲為一周紀年,也稱周甲、龍甲、杖鄉、三豆。
古稀:70歲。杜甫《曲江》(二)詩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”。後人稱七十歲為“稀壽”,亦稱“致政之年”、貮膳、杖國、四豆。
耄耋:老年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八十、九十日耄”。後人稱八十、九十歲為耄耋之年。
耋壽:80歲,為中壽。亦稱杖朝、常珍、耋年、五豆。
耄壽:90歲老人。也稱六豆。
期頤:百歲,稱上壽。《禮記・曲禮上》:“百年日期頤”,意謂百歲老人需要後代贍養。宋代蘇軾《次韻子由三首》。“到處不妨閑卜築,流年自可數期頤”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